食安問題在台灣時有所聞,為了讓孩子能免於陷入食安風暴,近年來各方都積極提升台灣學童營養午餐的品質,除了有由政府主動推動的四章一Q政策,現在更有基金會大力推動讓學童更了解盤中食物的營養,以及感恩惜福的概念。
在台灣,一週5天、全國有3500多所國中、國小學校,高達170多萬學生在校享用營養午餐,對於要吃進國家未來主人翁肚子裡食物,大人們不敢怠慢,長年以來,教育部投入大量人力、挹注數十億元經費,就是為了改善學生的用餐品質。
同時,行政院更於105年提出「食安五環」具體政策,透過四章一Q國產可溯源食材政策,積極推動學校午餐使用國產可溯源食材,營造學校午餐特色。根據農委會統計,全國22縣市均已推動辦理,且依據校園食材登錄平臺資料,今年6月全國各縣市採用四章一Q食材登錄筆數佔比已達53%。
不過,這樣難道就夠了嗎?若以鄰國日本及韓國的經驗來看,學校裡都有專業營養師規劃菜單、膳食備置和供應督導;且合格營養師只要修習學分與資格考試等,取得正式營養教師(日本稱營養教諭)後,就可在學校裡擔任學生的營養教育。
就算台灣無法做到跟日韓一樣的水準,但還是有機會讓校園午餐運作得更好。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認為,要改變孩子的「營」響力,得從一周5餐的校園午餐開始,因而推動營養5餐計畫,打造「夢想食驗室」,讓國小學童學習均衡健康、美學品味、飲食知識、服務精神與感恩惜福五大課題。
其中在感恩惜福的部分,灃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姚仁祿表示:「在日本正確拿筷子是飲食教育的一部分,我與日本學童共桌吃營養午餐,從他們對待食物的慎重與進食禮儀,讓我扎扎實實上一堂餐桌上的食育課,原來日本的營養午餐也是學校教育的一環,不僅提供吃飽,還能教會孩子惜福感恩與用餐禮儀,這也是我推動『灃食夢想食驗室』的初衷。」
今年,灃食教育基金會與新北市教育局合作,攜手青潭國小與育德國小,成為首波示範校,導入營養5餐整體五大面向模組,期待能做為台灣飲食教育創新的領頭羊。